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中国为什么要大量进口大豆?经常吃大豆的好处?

发布日期:2020-11-12 09:16浏览次数:
[导读]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各种食物的需求量也大。近日,一则新闻引起热议:中国为什么要大量进口大豆?经常吃大豆的好处?


 
一、中国为什么要进口大豆?
1、进口大豆的质量有保证
      美国、巴西都属于典型的大豆生产大国,有着广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宜种植大豆,而且由于耕地以平原为主,采用机械化生产,同时又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科学技术,生产的大豆一般质量都较国内生产的干着,品质有保障。

2、大豆产量低,我国耕地有限,无法大规模生产
      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水稻小麦玉米的1/3-1/4,大豆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我国2016年进口大豆8391万吨。如果要把进口大豆都换成国产大豆,那么需要把大豆的播种面积提高到7.9亿亩。根据2016年的农业普查,我国共有耕地20.24亿亩。我国2016年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刚好25亿亩(部分地区部分农作物一年多次播种)。
 
3、需求量大,无法满足供给
      对油和肉的追求,让大豆这种既能提供廉价食用油又能提供豆粕饲料的神器进口量大增。并不是我们的产量下降了,而是我们的需求暴增了。20年前的1998年,我国大豆产量1385万吨,和现在水平差不多,进口量350万吨,只有如今的1/20不到。我们历史上大豆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1800万吨,离我们现在每年1亿吨的需求相距甚远。人均9000美元的GDP只是个开始,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的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对肉类的消费需求还会大增,而这是我国无法实现有效供给的,虽然国内有但无法满足需要,所以必须通过进口来弥补。

二、我国大豆的现状?
      虽然当前受供给侧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甚至部分大豆产区加大了种植补贴力度,但受产量低,价格低,效益差等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也意识到了大豆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相信国家会从粮食战略安全等方面考虑,加强大豆产业宏观调控和规划,出台鼓励使用国产大豆政策,提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技术研究应用和保护政策,发挥国产大豆高蛋白优势等,提高国内大豆需求,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三、经常吃大豆的好处?
      1、提升免疫:大豆含植物性蛋白质,有“植物肉”的美称。人体如果缺少蛋白质,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劳的症状。吃黄豆补蛋白,可避免吃肉胆固醇升高的问题。
      2、让头脑聪明:黄豆富含大豆卵磷脂,它是大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多吃黄豆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此外,大豆卵磷脂中的甾醇,可增加神经机能和活力。
      3、强健器官:大豆卵磷脂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强健人体各组织器官。另外,它可以降低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硬化。
      4、提高精力: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缓解沮丧、抑郁的情绪。
      5、美白护肤:黄豆富含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雌激素能改善皮肤衰老,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黄豆中含有的亚油酸可以有效阻止皮肤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
      6、预防癌症:大豆含有蛋白酶抑制素,它可以抑制多种癌症,对乳腺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
      7、阻止氧化:黄豆中的大豆皂苷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它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强人体免疫机能。
      8、降低血脂:大豆中的植物固醇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它在肠道内可与胆固醇竞争,减少胆固醇吸收。在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坏胆固醇”的同时,不影响血液中的“好胆固醇”,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9、预防耳聋:补充铁质可以扩张微血管,软化红血球,保证耳部的血液供应,可以有效防止听力减退。黄豆中铁和锌的含量较其他食物高很多,对预防老年人耳聋有一定作用。
      10、辅助降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中,摄入的钠过多,而钾过少。摄入高钾食物,可以促使体内过多的钠盐排出,有辅助降压的效果。黄豆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每100克黄豆含钾量高达1503毫克。高血压患者常吃黄豆,对及时补充体内钾元素很有帮助。
      大豆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平日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食用,对我们身体也会大有益处。
      如果还想了解其他新闻消息可前去新闻中心查看哦。
 



【转自土流网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75-87975833

  • 移动电话18888767999

Copyright © 2002-2019 诸暨天脉互联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春江路23号诸暨电子商务园区3幢205    浙ICP备19022645号-1 浙ICP备19022645号-2    浙公网安备:33068102000642号    网站地图